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计算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7.2.3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各项得热量的种类、性质以及空调区的蓄热特性,分别进行计算。

7.2.6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舒适性空调可不计算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工艺性空调有外墙时,宜计算距外墙2m范围内的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2. 计算人体、照明和设备等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时,应考虑人员群集系数、同时使用系数、设备功率系数和通风保温系数等。

3. 屋顶处于空调区之外时,只计算屋顶进人空调区的辐射部分形成的冷负荷;高大空间采用分层空调时,空调区的逐时冷负荷可按全室性空调计算的逐时冷负荷乘以小于1的系数确定。

7.2.7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宜采用计算软件进行计算;采用简化计算方法时,按非稳态方法计算的各项逐时冷负荷,宜按下列方法计算。

1. 通过围护结构传人的非稳态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按式(7.2.7-1)~式(7.2.7-3)计算:

CLWq = KF(twlq - tn)       (7.2.7-1)

CLWm = KF(twlm - tn)         (7.2.7-2)

CLWc = KF(twlc - tn)        (7.2.7-3)

式中:CLWq——外墙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W);CLWm一一屋面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W);CLWc一一外窗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W);K一一外墙、屋面或外窗传热系数[ W/ (㎡·K)];F一一外墙、屋面或外窗传热面积(㎡);twlq一一外墙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可按本规范附录H确定;twlm一一屋面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可按本规范附录H确定;twlc一一外窗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可按本规范附录H确定;tn——夏季空调区设计温度(℃)。

2. 透过玻璃窗进入的太阳辐射得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按式(7.2.7-4)计算:

CLC = CclC Cz DJmax FC           (7.2.7-4)

Cz = Cw Cn Cs               (7.2.7-5)

式中:CLC一一透过玻璃窗进入的太阳辐射得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W);CclC一一透过无遮阳标准玻璃太阳辐射冷负荷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H确定;Cz一一外窗综合遮挡系数;Cw一一外遮阳修正系数;Cn一一内遮阳修正系数;Cs一一玻璃修正系数;DJmax一一夏季日射得热因数最大值,可按本规范附录H确定;FC一一窗玻璃净面积(㎡)。

3. 人体、照明和设备等散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分别按式(7.2.7-6)~ 式(7.2.7- 8)计算:

CLrt = CclrtφQrt           (7.2.7-6)

CLzm = CclzmCzmQzm         (7.2.7-7)

CLsb =CclsbCsbQsb         (7.2.7-8)

式中CLrt一一人体散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W);Cclrt一一人体冷负荷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H确定;φ一一群集系数;Qrt一一人体散热量(W);CLzm一一照明散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W);Cclzm一一照明冷负荷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H确定;Czm——照明修正系数;Qzm——照明散热量(W);CLsb一一设备散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W);Cclsb——设备冷负荷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H确定;Csb一一设备修正系数;Qsb一一设备散热量(W)。

7.2.8按稳态方法计算的空调区夏季冷负荷,宜按下列方法计算。

1. 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1.0℃的空调区,其非轻型外墙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可近似按式(7.2.8-1)计算:

CLWq = KF(tzp - tn)      (7.2.8-1)

   (7.2.8-2)

式中:tzp一一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综合温度(℃);twp一一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按本规范第4.1.10条规定确定;Jp一一围护结构所在朝向太阳总辐射照度的日平均值(W/㎡);ρ一一围护结构外表面对于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αw一一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 W/(㎡·K)]。

2. 空调区与邻室的夏季温差大于3℃时,其通过隔墙、楼板等内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可按式(7.2.8-3)计算:

CLWn = KF(twp + △tls - tn)    (7.2.8-3)

式中:CLWn一一内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W);△tls一一邻室计算平均温度与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的差值(℃)。

7.2.9空调区的夏季计算散湿量,应考虑散湿源的种类、人员群集系数、同时使用系数以及通风系数等,并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1. 人体散湿量。

2. 渗透空气带入的湿量。

3. 化学反应过程的散湿量。

4. 非围护结构各种潮湿表面、液面或液流的散湿量。

5. 食品或气体物料的散湿量。

6. 设备散湿量。

7. 围护结构散湿量。

7.2.11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末端设备设有温度自动控制装置时,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按所服务各空调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2. 末端设备无温度自动控制装置时,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按所服务各空调区冷负荷的累计值确定。

3. 应计入新风冷负荷、再热负荷以及各项有关的附加冷负荷。

4. 应考虑所服务各空调区的同时使用系数。

7.2.12空调系统的夏季附加冷负荷,宜按下列各项确定:

1. 空气通过风机、风管温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

2. 冷水通过水泵、管道、水箱温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

《煤炭工业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T 50466-2008

4.2.2空气调节的冷负荷应对空气调节区进行逐项逐时的计算。

参考资料:
[1]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2] 《煤炭工业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T 50466-2008)